广东梅州籍近现代名人

发布时间:2025-05-28 23:28  浏览量:80

01-丁日昌(1823—1882)

丁日昌(1823—1882):字持静,小名雨生,别名禹生,广东潮州府丰顺县(今梅州市丰顺县)人,晚年定居揭阳县榕城梅林巷内。潮汕诗人,梅州八贤之一,客家先贤,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,江西万安、庐陵县令,苏松太道道台,两淮盐运使,江苏布政使,江苏巡抚,福州船政大臣,福建巡抚,总督衔会办海防、节制沿海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。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。

1877年7月,丁日昌积劳成疾,告假回家养病。1882年2月27日,中国近代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,洋务运动的实干家,在揭阳县城病逝,皇帝遣官致祭,御制祭文,赐金建造陵墓于揭阳城西之福地。

02-何如璋(1838—1891)

何如璋(1838—1891):字子峨,号璞汕,广东大埔县人,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,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,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。

何如璋出身农家。1850年,因家贫辍学牧牛,遂在家自修。姑父陈芙初嘉许他的志向,遂助其复学。1856年,补廪生。1861年,中举人。1865年,为福建署汀州知府朱以鉴的幕僚,参与镇压汪海洋所率太平军余部,论功奖叙知县,加五品衔。1868年考取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次年改授翰林院编修。他专心探求西学,得直隶总督李鸿章赏识。1876年12月,经李鸿章力荐,晋升为翰林院侍讲,加二品顶戴,充任出使日本大臣。1877年11月,赴任。期间撰写了《使东述略》一书,对日本取法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作了详尽介绍。1882年3月1日,何如璋卸任回国。8月7日,补授翰林院侍讲学士。1883年10月,被任命为福建船政大臣,后授詹事府少詹事。12月29日,在福建马尾正式接任福建船政大臣。

后法军舰队开炮轰击福建水师,马江之战爆发,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。次日马尾船厂亦遭炮击,损毁严重,何如璋退往福州。10月29日,何如璋被革职。1885年2月11日,朝廷命从重发往军台效力赎罪。9月3日,何如璋到达张家口,谪戍期间,他著成《管子析疑》36 卷。1888年,何如璋患上脚气病。是年秋,谪戍期满。回到广东,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邀,主讲潮州韩山书院。1891年9月,因脚气病复发逝世。

03-黄遵宪(1848—1905)

黄遵宪(1848—1905):字公度,别号人境庐主人,广东嘉应州(今广东省梅州市)人。 清朝大臣、爱国诗人、外交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民俗学家,梅州八贤之一。

黄遵宪于光绪二年(1876)中举人。次年,任清政府派驻日本使馆参赞。在任期间关注日本政治革新,并获读卢梭、孟德斯鸠等欧洲启蒙思想家之著作,萌生变法维新思想。光绪八年(1882),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,任内极力维护华侨权益。光绪十三年(1887)归国,撰成《日本国志》,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相关情形。光绪十五年(1889),任驻英使馆参赞。光绪十七年(1891),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黄遵宪授湖南长宝盐法道,署湖南按察使,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。次年六月,诏以三品京堂充任出使日本大臣。八月,戊戌变法,免职归里。晚年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事业,创设嘉应兴学会议所,并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,又设补习学堂和讲习所。后以肺疾卒于家中。

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,积极主张维新变法。他先后出使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新加坡,致力保护华侨利益。其还工于诗,喜以新生事物熔铸入诗,有“诗界革新导师”之称。个人作品有《人境庐诗草》《日本国志》《日本杂事诗》《己亥杂诗》等,被誉为“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”、“近世诗界三杰”之冠、中日友好的先驱使者。

04-丘逢甲(1864—1912)

丘逢甲(1864—1912):又名秉渊,字仙根,号仲阏、仓海、蛰仙、吉甫、蛰庵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山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(今广东蕉岭)。晚清抗日保台志士、爱国诗人、教育家。

光绪十四年(1888)考中举人。光绪十五年(1889)己丑科同进士出身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光绪二十年(1894)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他请命督办团练。台湾割让给日本后,他写“拒倭守土”血书,亲率义军抵抗日寇。力战20余昼夜,清兵不援,孤军无继战败,遂内渡福建,后转回原籍广东省梅州镇平定居,创办学校,推行新学,曾主讲潮州韩山书院。宣统元年(1909)当选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。宣统三年(1911)9月,广东光复,丘逢甲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。11月,出席了南京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的会议,会上当选为中央参议员。

民国元年(1912)初,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。会议期间,肺病复发,告假返回家乡。2月25日,病逝于广东镇平县(今蕉岭县)淡定村,终年48岁。

丘逢甲与黄遵宪、丁日昌、何如璋并称为“岭东四先生”。其诗风格上受杜甫、陆游诸家影响,充满爱国感情。著有《岭云海日楼诗钞》等传世。

05-邹 鲁(1885—1954)

邹鲁(1885—1954):原名邹澄生,广东大埔人,政治家、教育家和著名学者,国民党元老。邹鲁不但是乐群中学(大埔中学前身)、潮州师范的创办人,还是广州中山大学的创办人和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。邹鲁与邹琳、邹敏初并称为“茶阳三邹”。

邹鲁早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后留学日本。1905年转入中国同盟会,策划发动了广州起义、汕头新军起义及广州新军起义等。历任广东省官钱局总办、广东都督驻北平代表、众议院议员、潮梅军总司令、两广盐运使、大总统特派员、广东省财政厅厅长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(即国民党中常委)兼青年部部长、中山大学校长、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。1949年去台湾后,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、台湾国民党当局“资政”。一生撰写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》《中国国民党史稿》《汉族客福史》《环游二十九国记》《旧游新感》《教育与和平》《澄庐序诗文集》等专著,1954年病逝。

2010年,邹鲁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06-叶剑英(1897—1986)

叶剑英(1897—1986):原名叶宜伟,字沧白,广东省梅县人,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,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,长期担任党、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,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。

叶剑英是我党我军著名的军事谋略家,是我军司令部工作和参谋事业的奠基人,相继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、八路军参谋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。他还是杰出的军事教育家,是黄埔军校的筹建者之一,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,又先后兼任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、延安军事学院副院长、华北军政大学校长,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。新中国成立后,又成为中国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。

1976年10月党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,叶剑英同志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,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,根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,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,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,挽救了党,挽救了国家,也挽救了我们的军队。此后,他以很大精力抓了军队工作各个方面的拨乱反正。他与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,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、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,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,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。

07-谢晋元(1905—1941)

谢晋元(1905—1941):字中民,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(今新铺镇尖坑村),中国国民党党员。

1925年,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;1926年10月,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排长,参加北伐战争 ;1934年9月,毕业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;1935年,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补充团中校营长;1937年10月27日,率部坚守四行仓库(淞沪会战);1937年10月30日,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长;1941年4月24日,被汪伪国民政府特务刺杀,时年36岁 ;1941年5月8日,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,上海3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。

2014年9月1日,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;2015年12月17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为烈士。

谢晋元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受到了蒋介石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。蒋介石表扬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,称其为“中华民国军人光荣之典范”,并赞扬谢晋元在孤军营中的坚毅精神。毛泽东则称谢晋元为“民族革命典型”,认为谢晋元代表了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精神,成为全民族抗争的象征。两者都一致认为,谢晋元不仅是英雄军人,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。

08-朱云卿(1907—1931)

朱云卿(1907—1931):原名朱云,出生于广东梅县。1921年随叔父到印度尼西亚打工。1924年回广州,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,参加军校进步组织“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”。1925年10月参加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,在战斗中机智英勇,受到周恩来的赞赏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1927年8月,朱云卿率北江农军参加了南昌起义。9月,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毛上了井冈山,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。

1928年夏,朱云卿担任红四军31团团长,参加了攻打龙源口、围困永新城等著名战斗。8月下旬,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,巧设疑兵凭险抵抗,击退了国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,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。

1929年1月,朱云卿率领红31团随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,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。在大柏地、长岺寨等重要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任务。3月,任红四军参谋长。年底,参加古田会议,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。

1930年6月,朱云卿任红一军团参谋长,8月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。

1930年底,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“围剿”的龙冈战斗中,朱云卿协助毛泽东、朱德制定计划,部署部队,指挥作战,对全歼张辉瓒师,取得第一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,起了重要作用,毛泽东称赞他为“得力助手”。

1931年1月15日,中革军委任命朱云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,年仅24岁的他便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。 [6]5月22日,朱云卿在医院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,牺牲时年仅24岁。

09-田家炳(1919—2018)

田家炳(1919—2018):祖籍广东梅州,香港企业家、慈善家,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,被誉为“中国百校之父”。

田家炳早年在越南经商,后转赴印尼经营橡胶工业;1958年移居香港,创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;历任京华银行董事、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董事长、田氏塑料厂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、田化化工工厂有限公司总经理、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;2018年7月10日上午,田家炳与世长辞,享年99岁。

截至2018年7月,田家炳在中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、166所中学、41所小学、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,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、医院29所、桥梁及道路近130座,以及其他文娱民生项目200多宗。

10-曾宪梓(1934—2019)

曾宪梓(1934—2019):广东梅州人,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。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、董事局原主席,被誉为“领带大王”。曾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,第八届、九届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,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、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。

曾宪梓1986年开始到内地投资设厂,1989年合资成立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,成为我国首家专营领带生产的中外合资企业。组织海内外华人到内地投资,2001年促成第六届“世界华商大会”在南京召开。20世纪70年代开始,捐资支持国家教育、航天、体育、科技、医疗与社会公益事业,历年捐资逾1400项次,累计金额超过12亿港元。数万名大学生、教师都曾收到曾宪梓的捐赠。内地的许多著名大学,也都有以曾宪梓命名的大楼。他拥护“一国两制”方针,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,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、实现平稳过渡和保持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。2008年,曾宪梓身价财富为86亿元。

曾宪梓曾于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“大紫荆勋章”;2015年获“中华慈善奖”;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,颁授改革先锋奖章,并获评为“倾力支持国家改革开放的香港著名企业家”。编号第338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“曾宪梓星”。

2019年9月,知名的爱国人士,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,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因病在广东梅州逝世,享年85岁,曾宪梓先生病重期间和逝世后,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