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宪梓:每天开支不到50元,却捐款超12亿,他说:我必须回报祖国
发布时间:2025-05-26 17:21 浏览量:88
2025年,广东梅州的寒意尚未褪去,一场简朴却感人的捐资仪式,在大埔县百侯镇的乡村小学悄然举行。
捐资人是钟伟强,一位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客家企业家。
他在发言时哽咽道:
“小时候,我听爷爷说过一个人,叫曾宪梓。我们梅州人常说,‘有出息,就像曾宪梓那样,把客家佬三个字写进了国家的记忆里。’”
现场不少人眼眶泛红。这个名字,在客家人心中,不只是一个成功商人的代名词,更是一种精神图腾。
那么曾宪梓是谁?他为何在客家人眼中有如此高的地位?
时间回到2019年9月20日,曾宪梓在广东梅州逝世,享年85岁。
消息传出,香港多位政要发来唁电,媒体纷纷致敬:“他不仅是‘金利来’的创办人,更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商人。”
他的离世,不只是一个传奇企业家的谢幕,更像是一种质朴、坚韧、爱国的精神背影,缓缓退出了我们熟悉的年代。
他曾自豪地说:“我是客家人,我们吃得苦,耐得劳,重教育,讲感情,爱国家。”
一生,他都在身体力行。
今天让我一起走近,这位传奇人物。
1934年,广东梅州市扶大镇珊全村,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,曾宪梓出生在这里。那是一个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贫困山区,家家户户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。
他还没学会认字,命运的磨难就先学会了找上门。
父亲年轻时远赴泰国“下南洋”经商,却积劳成疾,英年早逝。哥哥16岁便也去了泰国谋生,只剩下曾宪梓和母亲,在老家的土楼中相依为命。
日子难熬,他每天放牛、砍柴、种地,手起茧,脚踩泥,磨出了一副“硬骨头”。
可母亲对他说:“读书,才是出路。”这句看似简单的话,是母亲咬着牙,在苦难中托举给儿子的光。
靠着邻里资助和自己争气的脑袋,曾宪梓一路从村小考入梅州中学,后来又大胆地只报北大清华,虽落榜,却并未气馁。
次年,他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,一只脚,终于跨进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。
1961年,大学毕业的曾宪梓被分配到广州的农科所工作,过着拮据却安稳的生活。他以为,这辈子也许就会这样平凡地度过。
可命运,从不喜欢让他“平顺”。
1963年,远在泰国的大哥发来电报,说他们的叔父私吞了父亲留下的遗产——两间铺子和2000银元,喊他去“争家产”。
当时中泰无直航,他只能先去香港等签证。
从此,他的人生剧本彻底改写。
到泰国后,叔父集合族中长辈,公开指责兄弟俩“忘祖忤长”,撇清责任。这场家产之争,眼看着要闹到不可开交。
曾宪梓却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:
“父亲的遗产我不要了,叔父还是叔父,我们还是一家人。”
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“让”,却也是一次最有远见的让。
后来,穷困潦倒的他在曼谷被哥哥半夜赶出家门,带着妻儿老母住进贫民窟。
最艰难时,竟是那个“吞了家产”的叔父,三次出手相助,甚至资助他回港创业,并赊账让他进货。
曾宪梓常说:“做人要给别人留余地,有时候是给自己留机会。”
那位叔父,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贵人。
1968年,曾宪梓带着全家回到香港,口袋里只有一万港币。他决定靠自己在泰国学的本事——做领带,东山再起。
他把这点本钱变成了家庭作坊:他裁布,妻子缝纫,母亲熨烫,孩子跑腿,一家人全靠那一根根领带活命。
香港消费高,他算得清清楚楚:一家人每月开销1000多港币,换算下来,每天得赚50块。他卖一打领带赚10元,那就得一天卖出5打。
达不到?不回家。
34岁的大学生,穿着皱巴巴的衬衫,在炎炎烈日下,操着带浓重客家口音的粤语,沿街推销着领带。
有人骂他“客家佬”,嘲笑他“连话都讲不清,还想发达?”
他不恼,转头第二天还去那家店送咖啡致歉:“昨天耽误你做生意了,这是我一点心意。”
骂他的人,变成了朋友。朋友帮他进百货,百货开了销路,销路救了全家。
后来,这段经历被媒体称为“狮子山下精神”的最好注脚:吃苦耐劳、百折不挠、从不低头。
1970年,曾宪梓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
在报纸上打广告。
当时的香港本土品牌极少有登广告的,曾宪梓却砸下3000港币,打出一句广告词:
“向父亲致意,买金利来领带。”
正值父亲节,这句朴实的广告语迅速打动了许多人。
订单蜂拥而至,从街边作坊到百货专柜,他的领带成了“港货逆袭”的代表。
他干脆改名,把原来的“金狮”(Goldlion)翻译成“金利来”,吉利、响亮、记得住。
1971年,中国乒乓球队在香港表演赛,电视台找他投广告,报价3万港币。他吓坏了,最后分10期付款。
广告一出,金利来成了“最潮领带”。
从那以后,他牢牢记住两个字:品牌。
他不再只是卖领带,而是卖“金利来”这三个字的体面、自信和身份认同。
有人笑他“港货敢卖洋价?”他回:“洋货能好,港货更能强。”
1974年金融风暴,百货公司关了一半,他却逆势扩大产量,提高定价。别人退,他进,硬是在大萧条中活了下来。
几年后,他的金利来年营收过亿,成了香港街知巷闻的“领带之王”。
1990年代,有人问曾宪梓:“你最成功的投资是什么?”
他说:“我做过两件最有意义的事:一是办金利来;二是捐款。”
从1978年开始,曾宪梓开始持续捐助祖国的教育、医疗、科技、航天、体育等事业。到他去世为止,累计捐款超过12亿港币,逾1400项次。
许多大学的教学楼、奖学金上,都写着他的名字:“曾宪梓楼”“曾宪梓基金”“曾宪梓助学金”。
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困难的时期,他一次性捐出1亿港币,设立“曾宪梓航天基金会”;他还设立了教育基金、体育基金,各捐1亿。
他把金利来做成了品牌,把慈善做成了信仰。
2008年,他坐着轮椅,传递北京奥运火炬,高呼“中国加油”;
2018年,他被评为“改革先锋100人”,是香港唯一在世的获奖者。
2019年圆明园遗址为感谢他捐款保护文物,为其立半身像。
他在现场说:“我一生不敢忘记:我是中国人。”
曾宪梓这一生,从穷苦客家小子,到香港“金利来”;
从背着领带沿街叫卖,到在人民大会堂领奖;
从贫民窟的父亲,到亿万慈善家。
他既懂商场的算计,也懂做人留余地。
他身上的那种“既能吃苦、也能包容;
既能出招、也能收手”的气质,正是香港早年企业家的典范。
他不是“白手起家”,他是“泥手起家”。
他不是“赢在起跑线”,他是“从谷底一路攀登”。
他一生不争名,不争利,却争气、争光、争一口“我是中国人”的骨气。
曾宪梓,走了。
但那种踏实、善良、不忘根的“客家精神”,那种与人为善、知恩图报的中国式智慧,仍在无声地感染着你我。
愿我们都能像他一样,把风雨走成路,把日子熬成光。
——致敬,一个真正的中国商人。
参考资料:
梅州社会各界追忆曾宪梓—— 宪梓伯虽然走了,“曾宪梓星”会一直闪耀——南方网
人物志:“领带大王”曾宪梓:我要用尽一生为国家出力——中国新闻网
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逝世:曾说“我必须回报祖国”——中国新闻网
“金利来”创办人曾宪梓因病离世,享年85岁:捐款超过12亿,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——21世纪经济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