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香港回归前,英国每年能从香港拿走上千亿,为何始终不承认

发布时间:2025-09-07 22:36  浏览量:75

假如你还记得1997年那个狂欢的午夜,那也许是你家电视机第一次整夜不关。那年夏天,香港会展中心的五楼下,每个中国家庭都像在等一场久违的团圆饭。中英两国官员站立交接台前,米字旗缓慢降下,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沿着专属的轨道缓缓升上去,整个亚洲仿佛都屏住呼吸。说老实话,许多人那晚哭了。不是因为喜欢仪式有多隆重,而是“这一天终于来了”:一百五十多年的心结、憋气和不甘,从祖辈到父辈,终于等到松口的那一瞬。

讲香港那点事,最头疼的其实不是回归,是怎么面对回归之前那些被英国人盘剥的岁月。我们外表文明,说“殖民”,其实意思很直接——就是人家拿我们地盘赚钱,还不让你说话。撒切尔夫人嘴巴硬,说没拿过香港一毛钱,怎么可能?听听街坊或老一辈在茶餐厅里聊天,人人都知道:英国人不光是赚了钱,还把香港变成自己专属的小金库。有人说殖民是带来制度红利,也有人不服气,认为香港人只是被当做赚钱工具,日子没那么光鲜。

再翻开那本厚厚的近代史,情绪立马转沉。香港岛变成英国人的“租界”,是鸦片战争后的事——但这事说起来不是历史课本那样冷冰冰。你不如想象点现实场面:英国商人穿着呢子大衣赌气站港口,远望着广州城,心里盘算着怎么用银元换瓷器、茶叶。结果他们产品根本卖不出去——那时候中国农民不买洋货,手织布照穿,茶自己泡,没谁放洋气。英国人头疼了,钱花得快,白银流出像决堤的水,心里直骂“大清怎么这么难缠”。鸦片就这么被他们盯上了,那一包包毒药进了广州,银子开始往外漏。这段事说的其实很直白:人家赔了钱,没办法,只好给你强买强卖。

等大烟土生意做大做烂,林则徐带头查禁,这才有了枪炮相向。南京条约丢了香港岛,一纸合同签下来,全国哀声一片。英国为了“方便转运”,又接着抢九龙,租新界,满清朝廷软弱得让人不忍心看。这三大“协议”,个个都把中国拖进深坑。你如果问身边老人,他们多半只记得“租了99年”,但背后真正让英国人发财的,还在后续那些年。

战前,香港对英国来说可不是个小渔村。大英帝国在太平洋深扎船锚,把香港造成亚太的兵仓,做大做强贸易生意。英资公司过去在香港“炒地皮”,可不是近几十年的事。比如历史上一家叫“和记洋行”的公司,最早卖鸦片,后来又进军地产,直接把九龙区的部分地块炒到天价。让你想起今天的房价,香港人真不容易。等到英国真正把香港变成自由港后,没有关税限制,外货船只可以来去自如。中国本该收到的港口税,都被英国财团一口吞了。就像开了后门一般,货物和利润直飞伦敦。

而英资集团的吸血方式,各种版本都有,不止是你课本里头的银行或洋行。比如“香港上海电灯公司”,也是英国人搞起的,起初只给英商自己办事,到了战后成了全港电力霸主,定价高得吓人,家家户户交电费像交租金一样心疼。还有个叫“怡和轮船”的公司,用航运把东南亚和中国结成口袋,只要有货物流转,就有英商的分成。到底谁在获益,街头巷尾都明白。

但香港人的血汗,不只是用来证明英国人的富有。每次提到“香港奇迹”,大家都说是外资带动,其实你去问问跑工厂的老一辈,他们最清楚:哪有什么轻松?五六十年代,工厂工人没假期,早班晚班连轴转,不少人根本没能力换工作。有位曾吃过苦的叔叔讲过,他在荃湾纺织厂里一天干十四个小时,扣门锁门,节日不放假,工头冷着脸说“能干你就干”。这种时期,香港的繁荣就是靠这群人的青春和健康换来的。港英政府不过是给英商铺路,工人能不能过得好没人关心。

转个角度说,香港成了中转站,也是被逼的。1949年以后,新中国大陆刚起步,许多技术员、商人逃难到香港。这样,人力、资金之外,香港就成了连接内陆和世界的桥梁。但这桥,钱进香港都要经过英资的“分红口袋”。比如几十年前的“金利来”服装,是华人公司里少数能和英商抗衡的,却始终不能摆脱被港英政府用各式政策打压,宣传限制、征税增项,进步都是硬着头皮撞上的。

琢磨金融领域,更是英资一统天下。你或许听过“汇丰银行”,但其实另外还有“渣打”,在战后曾掌控大量港币发行权,但你可能不知道,汇丰还涉足劳工保险和廉租房,回馈给香港人的是少得可怜的服务,真正的利润大头都流到英国总部。这些金融巨头在七八十年代“港股风潮”里,天天找茬炒高股价,普通家庭盲目投资,最后套牢的是老百姓。碰到几个大股灾,多少香港人家败人亡,英资财团却拍拍屁股跑路。

再说说房地产,一直是钱生钱的绝好生意。英国人在香港“炒楼”,如“置地公司”,从批地、开发到出租,再到出售物业,每一步都让本地居民感到压力。你有钱进场还能分杯羹,你要是打工为生,只能看到人家越搅越有——这种滋味,老一辈人都懂,只是不爱多说。

香港社会治安,英政府表面上装得好,实际乱象相当多。上个世纪港警队长葛柏,表面是办案高手,实际上和黑帮勾结赚黑钱成瘾。你也许听过“廉政公署”,但它成立之前,深水埗、旺角很多地段都被“保护费”收割,一些英商警司主导的保护伞比黑社会还狠。不少中国探长,吕乐、韩森这样的,都有“银两如海”的外号,贪污数亿元,转手就能跑到加拿大、英国避难。

好多香港人忍不住反抗,六十年代有过大规模游行,实在受不住贪腐、暴力。港英政府怕真的闹大,只好被迫成立廉政公署,摆出一副“治理民生”的样子,但钱权照旧被英资掌握。纵然香港后头走向国际大都市,工人还是要在夹缝中活命。

英资四财团的故事,每一家都能说一宿。比如太古轮船,早期靠船运后来靠地产,嘉道理从做电力、酒店到航空,处处都插上一脚。香港岛的商场、码头、酒店,你走一圈都能看见它们的影子。还有那些不太出名的英商洋行,像“光华洋行”“高士威行”,在上世纪卖鸦片、开米铺,后来又转来炒证券,赚得盆满钵满,本地人想进门,门槛高得离谱。

香港回归后呢?这些英资财团的气焰没以前那么嚣张了,但要说完全退出,也是一句客套话。在地产、医疗、金融等行业,英国势力依旧有份,不看官方数据你还真难觉察。况且,殖民地的历史烙印,一下子也难抹掉。这究竟算是一种“遗产”,还是说香港人还得再努力一阵,没人敢说死。

感慨到这,夜深人静。我想,那些经历过香港动荡的老人如果有一天拄着手杖走在维港边,会不会突然掉下泪来?时代变了,国旗升起来,也许还会有新的波折,但那种被人“扒皮”的滋味,咱们都不想再品一次。未来香港多好,谁也说不准;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从此它是属于中国人的了。我们聊起这些往事,不为争口气,只是想着:下一代听故事的时候,能多点自信,也多点清醒。